close

組合3寶  

 

 

上面的圖裡姿態各異的3個「寶」字.

從左到右分別是<隸書> <楷書> 和<行書>.

中間圖的「寶」字裡面有很清楚的「缶」,左右兩邊護駕的, 究竟是「」? 或是「」?

 

先來看看「缶ㄈㄡˇ」的字義:

缶,指的是瓦器,可以裝水,也可以盛酒,更可以當成樂器來敲擊.

有關係的字例如:水,酒,和瓦,指的是不同大小的瓦製器皿.

 

再來瞧瞧「ㄦˇ」和「」.

這兩個字就只差了一點點, 看得出來它們差在哪裡嗎?

 

」和「爾」是同一個字, 在遙遠的<金文>時代 ,「」就已經是「爾」的簡體字,想不到老祖宗們偶爾也會偷懶吧!

 

下面的圖是<金文>中的「缶」和「」:

 

 組合缶和尔

 

至於「」它並不成一個字, 少一個小鈎鉤,很像是「」.

 

如果將「寶」字用打回原形是不是看得更清楚:

 

 組合金文寶

 

所以,「寶」中當然只有「缶」才是最正確的寫法.

 

<說文解字>裡對「寶」的解釋是:

「从宀从玉从貝 ,缶聲, 本義作<珍>解.」

對於這個做為聲符的「缶」字,覺得有點疑惑,特別請國文老師指點之後,方知原由.

 

我們小時候, 是用注音符號 ㄅㄆㄇㄈ...來學習漢字的發音.

ㄅ和ㄆ 是重唇音, 由嘴唇送氣出來.

ㄇ和ㄈ 是輕唇音, 嘴唇不送氣.

古時候沒有輕唇音, 只有重唇音.

缶的發音不是ㄈㄡˇ 而是ㄅㄡˇ.

如果用台語來讀「寶」字的話,很清楚的知道它的發音是ㄅㄡˋ.

同樣的例子還有: 房 放....,不妨用國語和台語各唸一次試試看.

台語和客家語都保留了很多的古音,學起來不困難.

 

寶字中「缶」字的左邊原義是「玉」字,通常都會少寫最後的一點,用「王」來代替它這兩個字各有三條橫劃,併排在一起很容易碰來撞去的,不容易安排它們的位置.

所以就將「缶」改寫成「」,偏偏它又正好很像是「爾」的簡體字「」.

 

初始是為了美觀而做的改變, <隸書>中就已經換了寫法.

再說「寶」又是個很常用到的字,流傳了很久,歷代書家兩種寫法都寫過,不能說它是寫錯字,只能說是「同字異體」,也可以它是俗體字書法字.

 

前幾天看到報紙上有人將中有稱之為大寶, 中有稱為小寳, 誤以為是有兩個寶字.

哎呀,真是一個不求甚解的大活寶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n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