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在找我嗎,小師弟?
上個月師父精心調製的香甜水果軟糖被半路攔截,又不顧念同門情誼,不但沒有保留一顆給師姐品嚐,還大喇喇地一口茶一顆糖,更囂張的是居然拿起傳聲顯影機肆無忌憚的招搖炫耀......
我們之間難道非要兵戎相見才罷甘休是嗎?
那麼,這回就特別精選一把老祖宗的實戰兵器~~戈,好好地較量一番吧!
這把<金文>中的「戈」字畫出它實際的形狀,有戈頭,戈柄(柲) 和下方可以插入土中的「鐏」.
長柄的戈可以用在戰車上勾擊敵方,也可以用在雙方短兵交戰,所以老花眼要看清楚一點,閃了前方的長戈,也要躲避後方突如其來暗蔵的短刀哪!
帶有殺氣的「戈」字雖然只有4個筆劃,在書法的筆法裡以中間最長的「豎彎鉤」最難寫.
衛夫人的<筆陣圖>中對「豎彎鉤」筆法比喻為「百鈞弩發」.
像是在彎弓射箭時,弓的張力要飽滿厚實,箭才能順利地彈射.
同樣的,當毛筆從開始的「豎」,「彎」運行到「鉤」的階段時,別急著踢出去,筆尖要先往上回筆一點點,這樣子筆尖就可以再儲蓄力道,再往下運筆時飽滿厚實的張力自然出現,像似迴盪彈射出去的力量.
中國書法史上的書聖王羲之, 小時候的啟蒙老師就是衛夫人.
歷史上對她的記載並不多,但是她所留下來的<筆陣圖> 簡簡單單的7種筆法,「百鈞弩發」就是其中之一.她用大自然的現象和生活上的經驗來解釋筆法,淺顯易懂,也是後代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基礎筆法.
現在來瞧瞧「找」和「我」這兩個相似的好兄弟,它們的右半邊都同樣有「戈」,也是屬於擁有武器的漢字,字義卻不相同.
「找」字在字典中屬於「扌(手)」部,原來是指船夫持竿撐船前進,因為竿頭上面包著鐵製像戈的東西,可以抵物或是鉤物便於使船前進,它和現在「尋覓」的解釋差得太多.
「我」指的是「自己」,在字典中屬於「戈」部,這又是怎麼回事呢?
下面這張圖,到底它是「找」字?還是「我」字?
下次再告訴你......